“华文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学术会议顺利举办

无

Body

      2022年11月12日至13日,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主办的“华文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学术会议顺利举办,五十余位从事华文文学研究的海内外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围绕主题“华文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展开探讨,共享学术盛宴。

 

      随着“后全球化”、“后疫情时代”的来临,无论是文化/知识的急遽流转、空间/时间的频繁移动、不同观念/立场的冲撞重组,都给“华文文学”研究带来许多新的危/机。本次会议着意聚焦与探讨新时期、新变化中“华文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旨在提供华文文学及文化研究大平台,加强学科交流和建设。会议分为开幕式、分组发言和讨论、闭幕式三个环节。

 

      11月12日上午,会议如期开幕。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胡星灿副研究员主持,系主任朱崇科教授致开幕辞。朱崇科教授向与会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强调了华文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华文文学研究的广阔前景,希望本次会议能为学者们提供一个共进共促的探讨平台。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学者线上合影留念。

 

      第一场会议由云南大学马峰老师主持。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樑教授分享了其对于华文文学研究中大师评定问题的观点;天狼星诗社温任平社长分析了王德威、阎连科与黎紫书的作品,揭示其中隐含的“暗中看一切暗”悖论及“幽暗意识”;陕西师范大学毕光明教授以极光文学系列讲座为例,就疫情时代云上聚会对华语文学版图的扩展发表见解;惠州学院颜敏教授以海外华文文学教学为立足点,分享了其跨文化视野下的文本细读课研究。

 

      在评议环节中,评议人广东金融学院的贾颖妮教授肯定了四位发言人与敏锐思考与独特的研究视野。贾颖妮教授对黄维樑教授提出的以“畅销和长销”评定华文文学大师这一标准表示高度认同;接着,她表示,温任平社长对“幽暗意识”概念的阐明清晰明了,对相关文本鞭辟入里的分析也十分值得研究者学习;而毕光明教授对极光系列讲座的独到见解则十分具有启发意义;最后,贾颖妮教授肯定了颜敏教授对华文文学教学的有意义的探索,认为这一探索能够促进华文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提问环节,马峰老师和胡星灿老师分别向黄维樑教授和颜敏研究员提问。黄维樑教授补充说明为华文文学“大师”评定设立标准的意义,颜敏教授详细解释了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和华文文学经典细读的文本选择标准。

 

      第二场会议由中山大学靳一凡老师主持。中兴大学詹闵旭副教授分享了其对杨牧作品中南方叙述的研究;马华文学馆许通元老师分享了其对林参天首部长篇马华小说《浓烟》之“经典论”的研究;广东金融学院贾颖妮教授分享了其对马华文学中印度人书写的研究;西华大学王学东教授分享了葛浩文在鲁迅研究中的独特视野和路径;西南交通大学余夏云教授剖析了夏氏兄弟书信集与《中国现代小说史》书写间的内在关系,展现了夏至清生活世界与学术世界间的互动;台湾大学张康文博士生以“华工”与“南洋”再现为中心,对晚清境内外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评议环节中,评议人惠州学院的颜敏教授充分肯定了六位发言人的问题意识,并分别就六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文本方位词及交叉视野的定位、中西经典理论立场的选择、印度人形象中共识性存在和历史性变化在理论上的悖论性、作家的翻译身份对于其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者个体生命史与小说史中处理对象之间的互证与互文关系以及马华文学走向更深入的问题式研究、对象性剖析这些维度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述的可能性提出建议。

 

      第三场“传播与影响专场”会议由南宁师范大学梁立平老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吕欣桐老师分享了李渝小说中跨艺术类别的古典中国元素;苏州大学潘莉老师从研究主题、讽刺修辞和现实主义精神等方面探讨了高晓声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研究图景;北京师范大学思远老师从出版状况、传播渠道、译者群、受人喜爱的文学体裁四个维度讨论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意大利的传播现状、动态发展趋势和继续进步之处。

 

      河北师范大学王炳欣老师分享了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海外“离散中国人”从“文化中国”到“华语语系”论述的话语转换及反思;广东金融学院郭博嘉老师从海外华文文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作协四大的文学史意义及 80 年代中期海内外文坛同声共气的历史意义;中山大学冷继颖博士生分享了其对刘以鬯以“五四”为尺度建构“香港文学”的研究;暨南大学张嘉茵博士生以陈智德及《呼吸诗刊》为中心讨论了其辩证性的“本土”概念。

 

      在评议环节中,评议人西南交通大学的余夏云教授对七篇论文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对潘莉老师进一步探讨高晓声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对象与动机以及思远老师对中国边缘作家作品的译介现状及反思的拓展研究提出建议。余夏云教授与七位发言人就其研究涉及的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而友好的探讨与交流,对七位发言人分享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有益补充。

 

      第四场“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专场”会议由中山大学胡星灿老师主持。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庄薏洁副教授分享了马英与马华小说中“后五·一三”叙事和和多元族群历史构建的研究;云南大学马峰老师对泰国华文女作家年腊梅创作中的中国叙事特色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拉曼大学曾维龙助理教授结合个案探讨了马华文学场域的边界和边际性的形成和意义;暨南大学易淑琼老师介绍了华校校歌对新加坡华人身份构建历程的映射;广东财经大学杨森老师探讨了对新马生态困境和灾害书写中呈现的问题和反思。

 

      东海大学博士生叶福炎通过数据收集,梳理了各地区学院内马华文学研究的特色、倾向和存在的不足;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张森林老师以戒言背景下《联合早报·文艺城》中的五篇创作为研究对象,讲述了新加坡华人不同的方言情怀;中山大学博士生赵智行分享了他对中国寻根文学与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和在地化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高莉娜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流徙文人在新印(尼)的文学发展和其艺术精神的嬗变;最后,复旦大学博士生韩旭红以李永平《大河尽头》的伦理叙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书中对生态和人类问题的思考。

 

      在评议环节中,评议人中兴大学的詹闵旭副教授对十篇论文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对于华文文学的场域问题,他对将场域观点纳入庄薏洁副教授论文产生的不同呈现和对曾维龙助理教授论文中边界和场域边界概念提出见解;对于个案的阐释问题,詹闵旭副教授与马峰老师进一步探讨了年腊梅的女作家特质,并与韩旭红博士生交流了对李永平保守女性书写的看法;对于跨区域的华文文学交流问题,詹教授对叶福炎博士生统一的华文文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此外,他向杨森讲师询问了新马华文文学在全球性普适性的影响问题,也建议易淑琼老师能从曲调方面进一步阐释华校校歌;对于张森林讲师,赵智行和高莉娜两位博士生的观点,詹闵旭副教授提出了当代青年人的方言意识如何,诺贝尔奖对于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传播有何作用,种族层次和流动如何体现等问题。最后,诸位发言人逐一对詹闵旭副教授的点评进行回应,两两互动,讨论热烈。

 

      第五场A组“新移民文学研究专场”会议由中山大学博士生张灵馨主持。四川大学周毅副教授分享他对虹影诗歌《这年在伦敦(组诗)》的解读;河南开放大学的彭燕彬教授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视角读兰台遗卷再次体会白求恩形象;长江大学的汤芳副教授则就旅美华人作家蔡铮乡土小说中的三农问题研究展开解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刘勇老师对于哈金小说《等待》进行了儒家伦理视角的阐释,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卢文婧老师介绍了加拿大新移民文学中三种都市青年形象;汕头大学的庄园研究员通过数据收集,详实地展示了王赓武先生学术论著在中国的出版传播情况。

 

      在评议环节中,陕西师范大学的毕光明老师对各位发言人的论文成果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本场论文注重文本,材料收集扎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毕老师赞扬了周毅副教授对虹影创作的生命机制的解释,彭燕彬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审视的研究角度,庄园研究员研究方法的全面和学术训练的扎实,也肯定了汤芳副教授对蔡铮的研究为观察海外华文文学提供的良好的视角,刘勇老师对儒家伦理具有启发性的阐释,卢文婧老师对海外作家笔下的文学形象群体的归类介绍。最后,毕光明老师也指出,本场论文缺乏宏观描述,多个案视角,需要众位学者继续研究。诸位发言人轮流回应了毕教授的点评,并对宏观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

 

      第五场B组“台港澳文学专场”会议由中山大学博士生赵智行主持。北京大学博士生刘馨遥分享了杨逵、吕赫若战争时期劳动书写中殖民地左翼知识分子的心灵与使命;中山大学博士生霍怡帆通过聚焦陈映真早期小说创作中的家庭书写,分析由此映射的陈映真对于台湾社会的理解及对于鲁迅的赓续与延展;拉曼大学的李树枝助理教授探堪与梳理罗青得以从 70 年代续航至新世纪前二十二年的诗艺特点,并锚定其诗艺于台湾新(现代)诗史的定位;中山大学博士生高静分享了澳门文学影视改编中的地缘身份与城市认同;北京大学博士生王睿妍以三部出自不同世代台湾作家之手的作品为中心,分析其中的“写真”意象及其寓意;暨南大学博士生马佳慧以“点状时间”呈现了痖弦诗歌的时间表达与历史书写。

 

      在评议环节中,云南大学的马峰老师肯定了六位在文本细读、论文逻辑严密性、议题创新性上的出彩表现,并从文章规范、具体概念厘定、内容拓展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在战争时期劳动书写与乡土文学的关联、澳门电影与澳门题材电影的区分、后殖民视点的拓展等议题上提出进一步论述的可能性。

 

      第六场A组“华人文化研究专场”会议由中山大学博士生冷继颖主持。中山大学靳一凡老师分享了郭小橹《昔日东方:成长故事》的反刻板印象自我创造;南宁师范大学的梁立平老师考察了李永平的母亲形象书写与家国想象;马来亚大学博士生魏明宽以民国时期的游记为主要材料,从宗教文化视域探讨槟榔屿华族宗教书写背后的南洋中华文化与对华族命运的反思;西南交通大学的周珉佳副教授以黄哲伦为代表,探究了美国华裔戏剧批评视角的固化、窄化问题并作出回应。

 

      中山大学的胡星灿老师从对马华文学现代起源问题的反思进入,讨论了马华文学的三次“现代转型”;中山大学博士生张灵馨分享了鲁迅对陈映真和英培安创作的介入形态及影响的分岔;中山大学博士生薛晨鸣以马华作家黎紫书为例,通过考察其两部长篇小说间的内在关联,观照后“五·一三”时期马华文学的历史转向与突围可能;曲阜师范大学的吴敬玲老师分享了《诗风》杂志对香港现代诗的探索、开拓及在香港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价值意义。

 

      在评议环节中,汕头大学的庄园研究员对八篇论文分别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肯定了梁立平老师清晰的思路及有深度的论证、魏明宽博士生选题的新颖性、胡星灿老师呼应会议主题的华文文学问题意识及吴敬玲老师扎实的论述,并对张灵馨博士生勾连不同场域两个作家与鲁迅的内在理路提出进一步明晰的建议,从论文写作角度对薛晨鸣博士生和靳一凡老师的文章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八位发言人轮流对庄园老师的点评及线上听众的问题进行回应,会场气氛热烈,讨论卓有成效。

 

      第六场B组“台港澳研究专场二”会议由中山大学博士生霍怡帆主持。南京大学博士生卢军霞关注到新时期台湾的科幻文学,重点探讨了其中所体现的台湾作家生态关怀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苗家豪以“琦君散文”为中心,探讨了2022版“新课标”下“台湾文学”与“整本书阅读”的互动;香港都会大学郁旭映助理教授以作家作品个案为例分析中国内地、台湾、香港三地作家如何不约而同地以幻想文学为载体表达对于人类与其他物种、人类与自然、共生与自生等现实议题的思考。

 

      四川大学欧阳月姣副研究员以朱嘉汉《里面的里面》为例分析了左翼文学在台湾的当代带有现代主义意味的革命历史书写;中山大学博士生刘平立足民间立场,以微观史学的视角对作家葛亮的《燕食记》进行研究;赣南师范大学吴泰松老师以作家王鼎钧为个案探讨1950-1970年代文化冷战参与台湾文学建构的过程;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陈瑞迪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家林奕含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发问入手,勾连文本内外部,分析了其中体现的当代华文文学发展困境。

 

      在评议环节中,评议人拉曼大学的李树枝助理教授对七位发言人在论文选题的新颖性与独特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卢军霞博士生与郁旭映老师对华文科幻/幻想文学的共同关注体现了二位研究者的问题意识;苗家豪博士生着眼于中学语文课本对于华文文学作家作品的选录与关注,对于中学阶段华文文学的教研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欧阳月姣副研究员进一步拓展了王德威教授提出对“里面的里面”的认识,十分具有启发性;李树枝助理教授肯定了吴泰松老师选取作家王鼎钧进行个案研究的视角,也对陈瑞迪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独特的研究视角及与文艺理论的紧密结合表示认可与鼓励。

 

      11月13日闭幕式上,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以《思考与实践的辩证》为题作了本次“华文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学术会议的观察报告,首先对参与本次会议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五十余位老中青三代论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朱崇科教授以新与旧、出与入、大与小、定与跨四个维度概括性地评价了本次会议的学术成果,同时对华文文学个案研究的进路与高度、如何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如何构建跨学科的研究共同体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最后,朱崇科教授以“求同存异,共创美好”作结,表达了对海内外学者躬耕于此,将华文文学研究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美好期冀。

 

      同聚云端,共襄盛举,本次“华文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学术会议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线上线下参会学者50余人,总计报告论文56篇,研究主题多样、成果丰硕,会议议程紧凑、交流融洽。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发展战略语境中,戮力打造跨区域、跨学科、跨文化的华文文学研究平台和国内外学术重镇,立足时代、放眼全球,致力于搭建华文文学及文化研究大平台,供海内外优秀学者畅谈学问之道、共促学科发展。感谢与会学者的支持,让我们共同期待山河湖海中的再次相见。

 

Image removed.